夏末本是农闲时,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东钓台村的“大蒜哥”曹亮却闲不住,这些天他顶着大太阳和乡亲们忙着筹划一个大计划。
几个月前,他在互联网平台为家乡陈官屯镇的特色紫皮四六瓣大蒜带货,很快就把全镇的大蒜一卖而空。网友记住了这个皮肤黝黑、长相憨厚的静海“大蒜哥”,他则希望带着乡亲们一起直播,让更多人认识自己的家乡,爱上家乡的味道。
曹亮是陈官屯镇东钓台村土生土长的村民。去年开始,他摸索着试水农产品电商直播,失败过,也尝到一点甜头。“我算是个‘野生’主播,全靠自己摸索。”他笑着说。今年以来,团天津市静海区委举办的“青年农村直播带货大赛”让他找到了方向感。他下了决心,自己承包土地一边种、一边卖,带着乡亲们一起直播,“一起让静海味道火起来!”
“家人们,看看咱们陈官屯的大蒜,瓣大饱满,辣中带甜,不管是炒菜时扔两瓣爆锅,还是吃面时掰一瓣搭着,都倍儿好!”镜头中,曹亮咧嘴笑着在自家小院里向屏幕前的网友们介绍着家乡的大蒜,在他身后,一辫辫当地特色的紫皮四六瓣大蒜挂满了整个院子。
静海大蒜优良的品质和口感是曹亮自信的来源。曹亮所在的东钓台村是大运河畔的一个小村子。千百年来,南运河水从村旁汩汩流过,滋养着这里的人们。“我们村有悠久的大蒜种植历史。20世纪80年代,这里以大蒜为代表的农产品就出口东南亚许多国家。”东钓台村年轻的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魏蒙说。
红沙土、运河水给大蒜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天然生长环境,加之这里的村民延续了传统种植方式,产量不高但蒜香浓郁,辣中带甜。“尝过的人会念念不忘。”曹亮说。
“互联网时代,酒香也怕巷子深啊!”80后曹亮当过货车司机,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善于跟不同人打交道,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。因为喜欢刷短视频、看直播,他觉得自己也能试一试。他把自己拍的一些搞笑短视频发到网上,收获了不少粉丝,“那时纯靠兴趣,不挣钱”。眼看着不少主播带货成功,他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家乡的特色大蒜上。
东钓台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大蒜的传统,但因为销售渠道有限,一直以来都依赖批发商上门收购,蒜价被压得很低,大蒜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小。曹亮算了一笔账,算上土地、人工、肥料等成本费用,“用老办法,种大蒜根本挣不了钱,我就想,怎么能提高它的市场价值”。曹亮知道,“好东西你不说就没人知道”,他决定通过短视频、直播,“把家乡好味道宣传出去”。
刚开始直播时,曹亮对着镜头紧张得不知道该说什么,他硬着头皮聊天,但因为不会介绍产品,说了半天都没人下单。一次直播间有800多人在线元”。
他没有气馁,想各种办法学习直播技巧,也更精心地策划每一场直播内容。他邀请村民一起来直播间,乡亲们从静海大蒜的历史讲起,也向更多人推介自己的家乡。
今年以来,团静海区委组织的青年直播大赛让他觉得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走对了。团组织请来有经验的主播给大伙儿分享直播方法、场景搭建等技巧。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,曹亮对直播带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,他每天都想办法优化直播内容,创新了销售方式。更重要的是,他还在学习中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年轻人,大家互相学习、共同进步。
曹亮的带蒜直播间人气越来越旺。他精准地分析直播间的粉丝特点——以中老年群体为主,“我就主打一个真诚,让他们吃着放心”。为此,他严抓大蒜的品控,自己选蒜、自己打包、自己当客服,“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,都可能伤害粉丝对我的信任”。
最忙的时候,曹亮连续一个月每天只有4个小时睡觉时间,其他时间几乎都在直播、选品、打包和售后等,这份真心渐渐赢得了网友们的信任和喜爱。一位北京老人给他留言说,自己当年在静海陈官屯下乡当知青时就吃过这里的大蒜,“这么多年没再吃到过这个味道,还真的就是原来那个老味儿!”
卖光了今年村里的大蒜,不少村民跑来问他,明年还接着卖吗?曹亮明白,稳定的销量才能让村民有信心安心种植。于是他决定带着大伙儿一起种大蒜、一起直播,“我拿自己做实验,让大家看到种大蒜是可以挣到钱的”。
他准备把村里的大爷大娘都拉进来当自己的农产品直播合伙人,把镜头对准真正的村民,让全国各地的网友们看看当地的村民是如何种地、如何生活的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一场大赛,发现一批和曹亮一样有激情、有想法、有能力的年轻人。”团静海区委副书记魏玉鑫说,大赛依托团区委组织协调能力与资源整合优势,搭建起专业竞技舞台,也为乡村直播创业青年量身定制了全方位支持体系,“希望能动员基层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治理大舞台中,讲好新时代静海故事,发挥青年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,助力乡村振兴”。
“静海出名的美食有很多,独流的醋、王口的炒货……”团静海区委书记刘家成说,团组织正在努力协调各村镇闲置资源,争取村村建起直播间,让更多年轻的乡村直播合伙人推动当地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、走向全国。k8凯发官网